除了燃油车和纯电动车,零排放的氢能车也成为交通出行的新工具。但装载其中的燃料电池续航里程、使用寿命、冬季能否正常运行,一直是掣肘氢能车大规模落地的技术“命门”。
难题正在北京加速破解。记者近日探访获悉,丰田燃料电池研发与生产项目已经落地北京经开区,即将在今年年底建成、明年投产。这是北京氢能领域引入的最大外资项目,未来将导入丰田技术、合力研发国产化的燃料电池,实现使用寿命突破3万小时、零下30摄氏度依然可以正常启动的燃料电池系统大规模量产。
东南六环外,丰田燃料电池项目生产工厂的金属框架搭了起来,隔壁的研发楼也已经“长”出地面。明年这个时候,将产出全球技术水平最高的氢燃料电池系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三十年前,大家都还琢磨着如何做好燃油车的时候,丰田已经开始研发氢燃料车了。”联合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凯说。项目竣工投产后,将集氢燃料电池系统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形成年产1万台氢燃料电池系统的能力,预计达产后每年产值超30亿元。
未来这里将成为一座智能工厂。“除了装配环节需要少量的人工,其他环节可以实现全自动生产。”杨凯说,工厂本身按照绿色建筑二级标准建造,未来将通过太阳能发电等方式,打造一座绿色工厂。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氢燃料客车大规模示范应用,12米长的大巴车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环境中都能正常启动。
燃料电池汽车能否告别纯电动汽车的“趴窝”问题?在签约成立后三年时间里,联合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公司已经集合了60多名中日研发人员。杨凯透露了攻克燃料电池技术的“三步走”战略:完成部分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通过电池片数的增加提升电池功率和性能、实现核心技术研发。
这就好比一部手机的研发和生产,先生产其中一部分的零部件,再瞄准最关键的机芯。“手机里的‘机芯’就相当于燃料电池里的电堆。”杨凯说,过去三年,公司已开发出90千瓦、100千瓦功率的燃料电池系统,实现了长达3万小时以上的超长耐久性能,并在多家车企的多款车型上应用。3万小时相当于一辆每天跑10小时的商用车,可以连跑8年,在使用寿命上也高于业内水平。
成本是掣肘燃料电池汽车的另一大障碍。项目落地后,将进一步加快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商业化普及,解决成本难题。此外,150千瓦以上的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也正在研发中,主要面向氢燃料重卡汽车使用。
伴随着燃料电池项目的落地,产业链上下游也有望在经开区加速集聚。
“随着丰田燃料电池项目落地,下一步将在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方面吸引一批高精尖企业落地,增强上下游协同,不断完善氢能产业链。”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说,针对当前氢能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目标,经开区将积极推动氢能制、储、运等方面的科技创新和燃料电池系统关键零部件的技术突破;针对氢能产业发展初期不同类型企业遇到的不同问题,匹配相应政策予以支持;在关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的同时,支持将燃料电池汽车和自动驾驶相结合探索商用车低碳转型新路径,支持企业利用经开区物流场景丰富、标准厂房集聚的优势,拓宽氢能在交通、电力、建筑等领域的多元化应用。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曹政
标签:
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