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正文

【世界新要闻】城市更新要“以人民为中心”

2023-04-20 11:07:27 来源:中国文化报


(资料图)

城市更新作为一项综合性城市治理工程,既关乎国家或城市的未来发展和文脉延续,又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这为我们在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水平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进以人为核心、以文化为重要支点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城市更新不仅是自上而下的外部资源配置过程,更是自下而上的内生需求挖掘过程。从目前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城市更新实践看,它们大多是在政府相关部门的主导下,经由专家团队的指导和论证,由专业机构负责策划和实施,以项目运作的形式推进的。但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主体之一,当地社区和居民的参与度较低,其主体性角色和能动性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城市更新项目的实施,应切实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引导和鼓励本地居民在地参与。实际上,每一次城市更新项目的实施过程也是培育社会和赋能居民的重要过程,要想使社区居民愿意参与、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城市更新,需要走进基层社区,倾听和挖掘居民的切实需求,邀请当地居民和“深藏”在民间的高手贡献智慧、集思广益,从人民群众的切实需求和痛点出发合理配置资源,真正进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建设,实现更有温度的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不仅是城市空间和基础设施的更新,更是关系的更新和文化的重塑。随着中国整体社会结构的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社区普遍面临着人与地、人与人、人与社会历史三种关系的疏离问题。要解决人与地的关系疏离问题,核心是重建对“附近”的关注和对城市及居住社区的归属感。其次是人与人关系的疏离。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寻找和建立共同话题,重建社区凝聚力和守望相助的邻里文化。最后是人与社会历史关系的疏离,即社区居民与自身历史之间关系的疏离。这就要以文化分层唤起和引领社区的文化信心,弥补社会分层引起的心理落差,使居民重拾文化自信,增加自我效能感,从而激发社区活力,提升居民幸福感。

笔者认为,可以城市更新项目实施为契机,邀请居民围绕社区中或邻近社区的历史文化遗迹,参与社区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理活动,进行社区文化空间的再创造、社区文化活动的再组织和社区口述史的再书写。由于不同城市和城市中的不同社区在人口结构、文化需求、历史文化积累、区域地理特质、经济形态以及景观风貌等方面本身就存在着差异性,因此在设计和实施城市更新项目时,应充分认识、尊重和利用这些差异性,做到因地制宜。对社区的人口结构、经济形态、文化需求等进行调查,尤其是对社区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文化遗产资源的存量进行挖掘与整理,应成为社区动员和居民参与城市更新项目的第一步。这样做,对于老旧的本地社区来说,意味着唤起居民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增加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与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对于新建移民社区来说,则意味着在居民各自的文化知识系统中,增加人人可参与的话题和共同的历史文化知识,在居民各自的家乡文化与新居住地的历史文化之间,建立起新的有机联系。

由此,可以在丰富社区公共文化空间、重塑和谐邻里文化的同时,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赓续城市文脉,改善人与地、人与人、人与社会历史的疏离关系,重建对内认同、对外独特、高度整合的城市文化和社区文化。而新时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要求在充分尊重社区文化权利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吸收社区参与遗产的保护、管理和传承工作。毫无疑问,在未来,社区将成为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阵地,散落在城市空间中的有形文物遗迹、名人故居、社区共同记忆的地点,连同它们的文化记忆和口述史,都应该成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社区居民共享这些文化资源,同时也应担负起将它们传承向未来的重要责任。

(赵娜,作者单位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标签:

<  上一篇

全球要闻:人艺2022级表演培训班开班

下一篇 >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