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里街道探索城中村综合治理现代化样本,创新打造便利有温度的智慧街区
(资料图)
在新建的后浦社综合站房里,搭建了城中村的“智慧小脑”,实时更新流动人口、户籍人口、危房等数据,工作人员可以动态监测各种信息。
不久前,城中村“村BA”篮球赛在后浦举办,让这个老社区再次迸发出激情与活力。
改造后
走进后浦社,空中乱糟糟的缆线不见了,路面也更加平整开阔。
改造前
头顶是乌压压的缆线,脚下是破旧脏乱的路面,道路拥挤不堪。
改造后
陈氏宗祠广场重新焕发生机,成为社区人茶余饭后的活动广场。
改造前
陈氏宗祠广场脏乱拥挤。
抬头一线天,落脚一鞋泥,住着“握手楼”,天天盼搬迁。搬迁,曾是湖里街道后浦居民的共同期盼。
小陈没想到,离开后浦后,有朝一日他会回到儿时成长这个地方继续生活。只不过,现在的后浦已今非昔比:2022年6月,这个位于特区发祥地湖里的城中村启动改造,不到一年,占地7.6万平方米的区域原地蝶变,由“城中村”变“城中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实施城中村改造是民之所盼。近年来,湖里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用足用好“留、改、拆”并举政策,坚持共建共治共享,采取“区作为实施主体,街道作为执行主体,社区作为责任主体”的组织体系,成立城中村改造和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持续推进城中村“两改造三提升”,不断提高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让百姓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真正实现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转变。“后浦样本”,正努力为湖里区甚至全市城中村治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
做减法
腾挪空间
激活治理引擎
拆除违建88栋
征收土地3400平方米
城中村作为城市发展的特殊载体和重要单元,为城市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承载了近半数来厦奋斗与生活的新厦门人。然而,长期以来,后浦社和大多数城中村一样,违章建筑多,基础设施薄弱,治理主体权责不清,安全隐患突出,渐渐成为城区发展的“心病”。
一年前来到后浦,你会看到这样一番景象——拥挤、杂乱的气息扑面而来,乱搭建现象严重,“握手楼”“贴面楼”比比皆是;就算在大晴天,某些地方也看不到蓝天,只有密密麻麻的飞线结成的“蜘蛛网”;路边是数不清的电动车、小商铺,道路拥挤不堪……
如何为破旧的村子“做减法”,为后续改造腾挪空间?后浦社优先从点状征收入手。
拆哪里,怎么拆?在湖里区相关职能部门牵头下,湖里街道对后浦社危房、50年以上房屋、多层自建房、经营性自建房进行风险监测,对可以腾退空间进行仔细梳理和测绘摸底、登记造册。同时,街道、社区联合城管中队组织开展主街沿线店招整治专项行动,对巷道街面进行改造。
为了充分听取民意,推动城中村自治自管,湖里街道和后浦社区探索推进“乡贤+”社会治理模式,成立了后浦城中村综合治理委员会。大家面对面交流,零距离座谈,多次召开居民代表协商会,收集意见建议近百条。最终与居民达成了共识,共拆除违建房屋88栋,征收3400平方米的土地。
做加法
完善设施
补齐民生短板
投入近3000万元
进行强、弱电改造
如今,走进后浦社,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头顶乌压压的空中缆线不见了,湛蓝的天空呈现“无线美”,当地的老百姓说:“现在能抬头看天了”。
随着空间梳理完成,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后浦社作为老旧小区,用电需求和用电安全一直是居民心头的一件大事。湖里街道联合国家电网、弱电运营商等,集聚各方财力、人力和物力,分别投入2400万元和541万元进行强、弱电改造。
值得一提的是,缆线整治需要断电,居民的生活却没有受到影响。后浦社先布好了强弱电箱柜,设置了楼栋表箱,埋好了主线路,最后才拆除空中飞线。居民陈先生说,断电前社区会提前通知,时间都选在用电量少的白天,三天左右就恢复了正常供电。
头顶开阔,脚下亦无泥。在今年刚建好的快递站,快递员何先生感叹,改造后的后浦,“路真的太好走了”。道路两旁,电动车整齐地停在蓝线区域,摊位在黄线内。过去连人都很难走的小巷,现在电动车能轻松通过;城中村上上下下的石台阶,已全部建成了无障碍通道。
在村口经营沙县小吃十多年的老王告诉记者,以前马路坑坑洼洼,一边高一边低,在路口拐角处时不时看到行人或者电动车骑手摔倒。如今,这里铺上了全新的柏油马路,道路平整、宽敞,大家走路行车都安全了很多。
自去年6月以来,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湖里街道对空中缆线、用地、建筑、公共配套、道路交通及市政基础设施等进行全面体检评估,对标完整社区标准,针对社区配套设施存在的短板,在强弱电改造、道路提升、消防设施完善、口袋公园建设等方面形成更新改造项目清单,进一步补齐了城中村基础设施的短板。
做除法
智慧便民
管理事半功倍
安装智慧灯杆
构建“5+N+1”智慧管理平台
安全,一直是城中村治理绕不开的问题。后浦社,从百姓的关切角度出发,逐渐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智慧管理模式。
后浦社区工作人员坦言,城中村居住群体复杂,有时人搬进来没登记,搬走也不吱声,村子里住了多少人,大家心里都没底,增加了安全隐患。
为了增强居民安全感,后浦引入了智慧化管理——那是一根看似普通的灯杆,可以一次性实现求助报警、环境传感器、5G微基站、社区广播等功能。村子中央建起了城中村“智慧小脑”,智能大屏链接智慧灯杆等“岗哨”,实时更新流动人口、户籍人口、危房等数据,工作人员可以动态监测各种信息。
在街道的大力支持下,后浦针对综合整治重难点问题,构建城中村“5+N+1”智慧管理平台,初步实现城中村管理与服务的智能化、数字化、高效化。同时,依托湖里区“城市大脑”的数据赋能,后浦完善了空间人口、视频信息、建筑物、出租房、各种小场所等五类数据库建设,形成“数据共享、上下贯通、部门联动、智能预警、分析研判”为一体的公共安全治理智慧体系。
除了治安,消防安全也是城中村治理的“重头戏”。不久前,位于后浦社的同吉大厦楼顶制高点的全景球机捕捉到后浦社区183号附近区域发生高空烟雾火情警报。不到一分钟,火情警报就通过湖里区创新建设的“数字湖里”智慧平台,传达给各相关部门。
智慧湖里数字公司技术总监王宇成说:“消防预警监测是‘数字湖里’拓展的N个应用场景之一,通过高空视频,对烟、火等现象进行识别预警,确保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解决。”
持续深化智慧治理,后浦决定走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针对居民房屋租赁、停车缴费、社区服务等诉求,利用湖里创新开发的“湖里近邻服务”小程序,居民可以轻松实现水电费、停车费等缴费功能;后浦开发了面向本社区的房屋租赁系统,提供便携“一站式”租赁服务;通过AI语音咨询等配套,后浦为居民提供招工招聘、车位租赁、联谊活动等各种近邻服务。
在湖里街道的牵线搭桥下,后浦社与湖里国投集团物业公司成立合资运作平台公司,共同推进社区大物业小区化管理,探索“专业服务+智慧平台+长效运营”新思路,逐步提升城中村治理能力,形成市场化、可持续、高质量的城中村物业管理机制,不断提升现代化管理、精细化服务水平。
下一步,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湖里街道将率先在后浦社引入社会资本,为居民修建停车场、篮球馆等公共设施,满足居民多方面需求。
做乘法
党建引领
绘就幸福画卷
设立新市民课堂
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
“后浦生活环境比以前改善了很多,住在这里,感觉未来的日子会更有奔头!”拿着一大串钥匙,后浦的房东老陈满脸喜悦,他说最近询问租房的年轻人很多。后浦,正在成为年轻人和新厦门人的友好型社区。
穿过充满绿意的口袋公园,一栋青年公寓映入眼帘,公寓外墙不久前粉刷成了鲜艳的橘红色,看起来十分时髦靓丽;对面还有一栋公寓——橘子公寓,贴上了年轻人喜欢的莫兰迪色瓷砖,里外翻新了一遍。二房东童先生告诉记者,环境变好了,寻租的客人越来越多,今年准备对房子进行翻修,期待租个好价钱。
今年租客多起来了,这是很多房东的真切感受。“我姐的房子刚空没几天,就租出去了。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陈先生笑眯眯地说,他自己的出租房也都住满了。改造后的后浦,地理位置的优势更加凸显,租房市场更火热了。
后浦城中村治理,是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不久前,湖里街道联合湖里团区委等单位,在后浦举办城中村“村BA”篮球赛事,吸引了14支篮球队来参赛,7000多名群众现场观看,这个老社区再次迸发出激情和活力。
在街道和社区党组织带领下,后浦社设立了新市民课堂,打造了“共享之家,职乐后浦”工会服务平台,引入了心理咨询师、社区律师、家庭医生,还将修建城中村图书馆……持续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将民生实事办到居民心坎里。
在街道和社区党组织带领下,后浦社成立了治理委员会,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构建“党员+居民代表+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有效破解城中村治理难题,提高城中村治理效果,提升了城中村居民群众居住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
湖里街道深知,能感知、会思考、可进化、有温度的智慧街区是城中村治理的目标。在党建引领下,“后浦样本”将在湖里街道全面铺开,把不断探索的综合整治和管理经验融入其他城中村的治理中,努力形成“一村一品牌”的格局,让城中村成为充满便利、人文的智慧街区。
(来源:厦门日报;文/记者 庄筱婧 陆晓凤 通讯员 邓美雄 图/湖里街道 提供)
标签:
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