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黄璐 通讯员 李梦瑶 戴威
8月2日,在浠水县汪岗镇禾溢园无人智慧农场,500亩晚稻秧苗长势喜人。
正值夏季稻田管理关键期,工作人员站在田埂阴凉处,轻点遥控器,只见一台满载肥料的无人机缓缓起飞,按照既定路线穿梭于田间,精准向幼苗喷洒肥料。
“无人机作业不仅省时省力,还节约人工成本,喷洒更均匀,覆盖范围更广。”湖北禾溢园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金安介绍,过去,500亩稻田施一次肥,10个工人,要5天左右完成。现在,1台无人机,6个小时就可完成,而且施肥少量多次,更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去年11月,湖北禾溢园种植专业合作社旗下的智慧农场投入使用,首期试种500亩,是黄冈市首个智慧农场试验点,又称“无人农场”。相比传统农业,无人智慧农场的优势在于让“靠天吃饭”变成“靠科技吃饭”。从耕地、插秧、喷药、灌溉到收获,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只需操作手机和电脑系统,就可实现“坐在办公室里种田”。在智慧农业物联网管理平台前,黄金安轻点鼠标,农田病虫情况、苗情、墒情、气象情况,一目了然。
“为确保早稻收完后,晚稻能够及时播种,运用无人机飞播技术,24小时作业,3000多亩双季稻,4天就完成播种。”黄金安介绍,今年,早稻平均亩产达1052斤,亩均增产67斤。晚稻插秧也提前3天完成,早一天插秧,产量更有保障。
“今年,有望实现早晚稻双丰收,预计双季稻产量可突破每亩2000斤,节本增效每亩300元以上。”黄金安信心满满。
黄金安介绍,未来,还将打造农事生产全程智能监测系统,将农田分块“署名”,监测每个田块和每棵秧苗的酸碱度、降雨量、温度、风速等条件,随着系统数据的积累,精确化程度会越来越高,工作人员通过数据,对无人机设备发出指令,进行更智能化作业,合理利用资源。
不仅“慧”种田,更要卖好粮。在禾溢园种植专业合作社,一个年产4万吨特色米粉加工厂正在建设中,目前3600平方米厂房已建设完成,预计年底投产。
“为延伸产业链谋划一条新道路,努力把浠水特色米粉专用稻生产基地做大做强。”黄金安介绍,这是一个包括原材料生产、稻米加工、米粉加工及销售的全产业链项目,建成后,可发展带动本地10万亩以上专用稻生产基地,实现销售收入过亿元。
标签:
要文